1934年12月1日,湘江战役结束。中央红军分别从三千界、青坪界等处先后进入广西全县(今全州县)西延山区(今资源县)越城岭腹地。
12月2日,中央红军进入西延山区(今资源县)中峰的八坊、枫木、油榨坪等地一带。中央军委原本考虑到湘江战役后,红军损失严重,伤病拖累,饥困不堪,打算在西延山区(今资源县)修整两三天后,再北出城步绥宁去湘西北,与红二和红六军团会合。
可部队刚到这里,军委就获悉一个重要的情报:在湘江战役中与红军决战的湘、桂军阀和中央军,已重新集结组编为“追剿军”,正由北面、南面、后面向红军“追剿”而来。并在红军即将通过的绥宁、武冈、会同等地,已布下十多个师几十万军的重兵防守“口袋”,设下埋伏“罗网”,准备一网打尽。军委得知后,立即在中峰油榨坪公堂召开中革军委临时会议,周密分析研究,果敢决定:撤销已经下达西延修整的命令,力行改变原定计划和行军路线。
12月3日,中央红军从西延山区(今资源县)向西折入兴安县华江乡境内。12月4日,他们到达老山界脚下。下午,从这里开始翻越长征路上的第一座高山——老山界。
当时,中央红军翻越的老山界,地图上名叫越城岭,土名叫老山界。老山界的地势海拔高(最高峰猫儿山海拔有2141.5米),山路崎岖险峻,地势陡峭难走,有些地方更是寸步难行。由于山高路险,人多拥挤,不仅行军速度非常迟缓,而且红军们的体力消耗也大。山还没上多高,不少人就感到全身软瘫,肚子“打鼓”了,向前爬已越来越困难了。
中央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的将士们,个个也是走得人困马乏。正在他们感到非常困难的时候,恰好在路边的转弯处,见到了一间茅屋。他们走了进去,想在那里歇息一阵子。
那是一家瑶胞,住着母女两人,男人大概是受了反对派的反动宣传,怕红军队伍抓兵拉夫,已躲进深山老林去了。
当时,中央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干事陆定一走进屋子,就走上前去问了一声:
“大嫂,我们想借你这儿歇歇脚,行么?”
“请到里边坐。”屋里的瑶族妇女,带着惊惶的神情看着陆定一说。
陆定一和几个战士坐下来,就跟这瑶族妇女攀谈起来。告诉她不要惊惶,说他们是红军。然后,问她家里有几口人,粮食够不够吃……还向她宣传红军发布的民族政策,讲述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,红军是穷苦人的军队……
大家越谈越亲热,象一家人一样。当他们谈到苛捐杂税,谈到军阀惨杀瑶民,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时,谈着谈着,那瑶族妇女就哭起来了。
她说,她家祖祖辈辈受尽汉族财主的欺压和剥削,还被赶到这荒山野岭来,种人家的地,地租又特别重。每年秋收后,交了租谷就没剩多少米下锅了。她还诉说:“国民党的兵就象土匪一样。每次来这,都是拉夫要粮,杀牲抢劫,搞得鸡飞狗跳。哪像红军你们啊,秋毫无犯!”
说着说着,她就问陆定一和几个红军战士,饿了没有。这一问,正中下怀,问到陆定一和几个战士们的心坎里去了。她知道,他们饿了。她便拿出仅有的一点米,放到锅里,再放到灶上煮粥吃。她还抱歉地说:“没有多少米,也没有大的锅,要不就多煮些,给部队战士们充饥。”
陆定一和战士们吃着香喷喷的粥,心里十分感动!吃完粥,他们给她米钱,可说什么她也不要钱。后来,来了一位陆定一熟识的炊事班的战士。他背了一袋米,袋内有三天的粮食。陆定一明知道前面粮食困难,但他还是跟战士们商量,决定把这袋米,送给这位瑶家大嫂。
当他们跟她说时,她出神了一会,好久不肯接受。后经红军们的努力劝慰,她才高兴地接过大米。她感激地说:“你们真是好红军啊!永远不会忘记你们!”
陆定一和战士们,跟瑶家大嫂道别后,继续跟着红军大队伍往前赶路。
天,快黑了!整个红军队伍上山,还只上到一小半。天色晚了,许多人累的,都叫起来了。但为了赶路,有马灯的就点马灯,没有马灯的就找干竹、干柴扎成火把,举火行军。但一定不能拿老百姓的,要自己进山里去找干柴、干竹扎火把。
陆定一知道,部队夜里非行军不可,也必须要点火把。他就想起那家瑶民的房子和菜园篱笆都是用枯竹片编织成的,生怕战士们拆下来做火把点。他问瑶民,知道前面还有竹林,可以找竹木片做火把。于是,他就在醒目的地方,写了几条大标语:不准拆“篱笆”做火把!落款,“红政宣”。看到这标语,红军们个个都没敢拆群众房子“篱笆”做火把。
红军过后,那瑶族妇女的男人回来了。当他看到房子旁贴的标语,又看到红军送的米袋时,感动得流下了热泪。他醒悟地说:“原来,红军都是好人啊!不拿群众的东西!”
红军曾三次经过资源,每次红军经过都有严明的军事和群众纪律,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(资源县纪委监委 资源县党史办)
图为当时宣传标语的字体模样。(邹雨芯/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