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庆龄,字锡兹,号紫垣,江苏吴江县人,清代嘉庆癸酉科(1813年)举人,道光十九年(1839年)任西延分州(今广西资源县)州同。程庆龄在任期间体察民苦,修志办学,教化黎民,深受百姓爱戴。
清代的西延分州位于越城岭山脉腹地,蛮荒偏僻,居住的大多是苗瑶民族,除了狭窄的资江水路与湖南相通外,陆路交通只有蜿蜒曲折的人行古道,因为要爬山越岭,物资运输全靠人力肩挑,有“西延西延,斗米斤盐”“说话在对面,走到要半天”之说。程庆龄从江苏来到西延,就曾赋诗写道:“千峰都在人面起,百步九曲心迷离。”这既形象地概括了险恶的地理环境,又表达了他感叹如何做到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迷惘心情。
“几叠青山当户列,为询风土作清游。”程庆龄赴任西延后,见到当地贫穷落后的境况,总是顶笠步履,处处走访村寨,体察百姓的疾苦,化解纠纷矛盾。当他了解到竹木、桐油等山货无法运出时,便组织地方民工及时疏浚资江河道,使得山货顺利运送到湖南宝庆、武冈等地,促进了当地的商业繁荣。同时,他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,架设石墩木桥。几年间,西延各处开垦的田地越来越多,社会安定,人丁也越来越兴旺起来。
在程庆龄刚到任时,一些地方无赖恶霸和“地头蛇”肆意横行,老百姓苦不堪言。程庆龄“留心咨访,德威并用”,对作恶多端者严加惩处,也有些奸猾狡诈的,像对以往的州官一样,对程庆龄送礼行贿,被他断然拒绝。由于程庆龄的刚正不阿,整个西延“刁梗无赖之徒,咸知敛迹,良善以安。”
当时的西延深山僻壤,能识文断字的人,寥寥无几。“教化”欠缺,成为程庆龄心中最大的“忧”事。他常常叹息:“民间犹见淳良俗,素食常怀抚字忧。”为了让贫家子弟能接受教育,程庆龄自捐俸禄,亲自撰写《募西延书院膏火引》,四处劝说乡绅捐献田亩,筹办学堂。很快,在广福殿旧址建成西延书院,设有书室二十余间,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书院。程庆龄还编写了一套《训俗迩言》教材,亲自授学:“每月亲自考查士子文艺,手批口授,优加奖赏,受业者盈门。”“成绩上等,捐给花红,以资鼓励。”由于西延书院的建成,出现了“亦耕亦读遍西延”的升平景象。
撰修地方志,可以详细记载一地的地理风俗、物产人物、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,其意非凡。西延因附属全州,从未修撰过自己的史志。程庆龄在其文章中写道:“地之名胜,人之英俊,孝子、顺孙、节妇、烈女,可光简策者,不乏其人。”“惜前此未有纂辑成书,遂至文献无徵,渐就淹没,深可慨也。”便决心组织编修《西延轶志》,编修过程中,亲自走访采写,仅用一年时间,便将数百年间西延地理人文大小事宜,详细地汇录于《西延轶志》。
“嗟余羁薄宦,招隐意如何?”“野酌花前韵,清风竹外凉。”程庆龄工诗善书,为人正直,两袖清风。当地史志称颂他:“公之恩在士庶,实足令人勿忘。”程庆龄在西延政绩卓著,随后升任全州同知。(资源县纪委监委整理)